课后“三点半”问题由来已久。下午3点半之前,孩子在校学习,责任在学校;3点半之后,孩子在家生活,责任在家长。但是,由于作息时间的不匹配,很多家长没有办法接孩子,不少家长不得已把孩子送进了各种托管班和课外辅导班。同时,大批的孩子走出学校门进入培训班的门,又造成了“提前学”“负担重”“传递焦虑”等更多的问题。
近些年,不少地方也出台了方案。深圳市曾经于2015年起在320所学校开展过课后延时的试点工作,2018年北京市提出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段提供3点半后全覆盖的课后服务……
教育部印发《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》后,各地又了更多做法和举措,纷纷推出“官方带娃”的各种探索。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10月,全国已有30个省份出台了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,36个大中城市(4个直辖市、27个省会城市、5个计划单列市)66.2%的小学、56.4%的初中开展了课后服务,43.2%的小学生、33.7%的初中生自愿参加了课后服务。而随着“双减”问题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后,越来越多延后放学的举措在各地展开。
但是,自相关政策开始出现,就一直伴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。有些家长举双手赞成,大呼“及时”,一些家长却不买账。同时,不少中小学生教师也表示,如今教学工作已经十分繁重,在此基础上增加课后托管的工作内容,无疑是“雪上加霜”。
“官方带娃”如何叫好难叫座?为此,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老师和专家,试图找到答案。
2月底,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,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,各地要推动落实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,每个学校都要做起来。在时间安排上,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,切实解决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。
“政策落实的真快啊!”杨清的女儿在北京一所公立小学就读一年级。杨清收到的通知写到,学校将进行自愿报名的课后托管,报名托管可以5点半接孩子,托管的内容包括诗词赏析、绘画、音乐、阅读、书法等内容。
杨清和爱人都是上班族,家中没有老人帮忙接送孩子,女儿每天放学后原本是要去校外的托管机构。收到这一消息,杨清非常高兴,直接报名了每周两天的课后托管,打算“试试水”。“学校托管服务的安全性肯定没问题,5点半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