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暑假,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李桂亭带着“三下乡”团队刚到村里,就被团团围住。该校159支团队、1600名师生,前往全国10个省份27个市149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。为了补好生产实践这门课,该校从全校遴选60多位专业技术精湛、热心服务“三农”的专家,带领学生走进乡村开展技术指导。
“这么多师生下去,光场面好看可不行,敲锣打鼓一阵风没效果,关键要让学生了解农业、爱上农业,希望每次‘三下乡’社会实践活动,都有一批学生把心安放在乡村。”该校党委副书记裴树东说。
到当地的第二天,一大早李桂亭就带着学生们下了田。一个种粮大户早早在地头等候:“李老师,昨天晚上就想找你,快帮我看看这块地出了啥问题,玉米长得不行啊。”李桂亭走进地里,扒着玉米秆左看右看,拽下一片叶子问学生杨浩宇,“你们看看这是咋回事”。
叶片上联排的孔,一看就知道是虫害,但是什么虫子,怎么防治,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,没有答案。李桂亭在旁边看着笑而不答,看到学生束手无策,就接过话说:“这是玉米螟引起的玉米叶片典型症状,玉米螟又叫钻心虫,叶子幼嫩时遭受虫害,长大后呈现出整齐联排的孔洞,防治这种虫害需要对症用药。”
接下来几天的实践中,当地很多种植大户、村民都带着自家作物病害样品向实践团咨询,李桂亭带着学生们仔细观察病状,询问发病时间和具体情况,找准病因后,告诉村民采用种子消毒、选用抗病品种、合理施肥等措施。还有几个农户从邻县跑过来现场请教。
看到老百姓焦虑地来、开心地走,看到农户和李桂亭之间这种“朋友式”的关系,杨浩宇和同学们有了更深刻的思考:“这次实践让我们感觉到农民对科技的渴望,今后干农业一定可以大有作为。”
7月正是草莓育苗的时期,农户魏圣霞家的草莓在栽培和育苗过程遇到了病虫害问题,园艺学院“三下乡”实践团的一位同学说得头头是道,可是讲了半天,农户听得满头雾水。指导老师徐文娟看着不对劲,就跟农户说,“肥料要腐熟,土壤要进行消毒,补充有益微生物。”三两句话,农户就听明白了,连声道谢。
“病情判断没错,但病因差异很大,你得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,这就得常常到田间来观察。跟农民交流也得用农民的语言,课本上的话农户哪能听得懂。”徐文娟解释道。
今年暑。